南京乐居网 资讯中心 土地解析

正文

近百幅地块待开发!它们已成为南京最大的“地主”
来源:乐居买房2023-01-10 22:10:07

回顾2022年的土地市场,国央企和地方城投公司成为拿地主力军,曾经高歌猛进的民营房企则基本从土拍中“消失”。

以南京为例,2022年成功出让105幅地块,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地,被当地的城投类企业竞得。这里说竞得,可能不太合适,因为基本上是底价成交,用“托底”或许更恰当。

尤其是六合、溧水、高淳三大副城,基本上被城投类企业包场,详见去年10月和12月的两场土拍。此外,在江宁、浦口、江北新区,城投企业也拿下十余幅地块。

不难发现,这些区域基本上是南京新房库存压力最大的地方。其中,溧水和高淳去化周期超过了24个月。

其实,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,南京当地的城投类企业就开始频繁拿地。这个时间,恰与市场行情急转直下的节点吻合。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南京城投企业持有的待开发项目近百个,范围包括了栖霞、江北、江宁、溧水、高淳等区域。它们,无疑是南京城最大的“地主”。

近百个待开发项目中,2021年拿地的项目占比不少,甚至有2018~2019年的项目。显然,开发进度是个棘手的问题。据统计,2021-2022年全国集中供地项目整体开工率为33%,而城投类公司拿地开工率只有16%。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,南京的开工率也不容乐观。

如何突破这种困局呢?

以江北核心区为例,南京新居建设竞得的研创园G10项目,引入了仁恒参与共同开发。对于开发和销售经验不足的城投企业来说,引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牌房企,无疑是双赢之举。前者有融资优势,后者有专业能力,两方合作,也有利于打造高品质住宅,保证项目销售流速,避免国有资产的损耗。

除了研创园G10地块,南京金融城竞得的江宁小龙湾G93项目,也引入了仁恒参与合作开发。未来,这样的“国民组合”还会越来越多,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案例有中北与金基,未来可能会有颐居与仁恒等等

除了引入品牌房企合作,其实国资平台自身也可以转型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开发企业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南京的“三大建设”——颐居建设、奥体建设、栖霞建设。

不难发现,这三家企业近年来已经开始“脱刚入改”,把开发的重心放在了河西、南部新城等头部板块。实现这样的转型,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,用市场化方式优化企业管理与内部架构,同时严抓项目品质,不断提升品牌号召力,这样才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。

上面提到的江核、江宁小龙湾,基本上是潜力较大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。但对于六合、溧水、高淳这种远郊板块呢?三大副城,城投企业拿地占比更高,且由于市场基础薄弱,引入品牌房企的难度很大。这个时候,不得不提到城投企业另一个重要职能。

对于不少财政实力一般的地区来说,想打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,搭建更加成熟的交通、医疗、教育等配套,该怎么办?

——借钱!这个时候城投企业作为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。可能这是一种对未来的透支,但如果不把基建搞好,好的企业更加不愿意进来。

不过,随着这些年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,全国各个地区的城投债务也在不断增长。据统计,全国地方性城投债务已经超过60万亿,而且随着近年大环境的低迷,很多地区的城投债也开始暴雷。

最近,关于遵义城投的一则债务展期事件引发市场震动。2022年12月30日,遵义道桥发布《关于推进银行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》。《公告》指出,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.94亿,根据重组协议,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,利率调整为3%/年至4.5%/年,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,后10年分期还本。

这里不宜继续延伸,还是把关注度回到房地产市场。

上级主管部门自然也是关注到城投大举拿地的潜在风险。2022年10月13日,财政部印发《关于加强“三公”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》,其中提到: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,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,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,弥补财政收入缺口。

但到了地方实际操作的时候,城投拿地的比例越来越高,详见2022年四季度各城市集中供地。

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。

一方面,上级要求 “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,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”。另一方面,地区要发展、缺资金,公务员还得发工资。

对于这个问题,只能说,省着点用,悠着点借,别把窟窿搞太大。万一出了事,谁家孩子谁抱走。


重要提示:本页面内容,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,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。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,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。商品房预售须取得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》,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。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

楼盘点评

    暂无评论, 您可以发起评论
    xlljxm2 xllj89 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。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